财新传媒

世界需要给我们答案么

2017年05月06日

科学最初小心翼翼地宣称自己只关心事实,不关心价值。但这显然是不可控的。科学通常是新增了道德或价值问题,而非解决

黑人如何写黑人——从赖特的《土生子》到怀特黑德的《地下铁道》

黑人如何写黑人——从赖特的《土生子》到怀特黑德的《地下铁道》

2017年04月22日

她被一种慢慢觉醒的渴望所驱动:找一个自己所爱的人,这个人无所谓肤色,无所谓身份,她与这个人的关系并不是个体对群体,而是个体对个体,是她对他

书本也参战

2017年04月08日

当希特勒发动全面战争,美国不仅以士兵和子弹打了回去,还以书反击。虽然现代战争少不了新式武器,但经证实,书才是最难对付的武器

通胀会死么?

通胀会死么?

2017年03月24日

在弗里德曼看来,通胀终究是一个货币数量问题,古典时代有贵金属产量的限制,但纸币时代就不一样了,肉食者总有动力印出货币来剥夺持币人,关键就看如何设计规则来制约这种倾向

一本冒犯文艺青年之书

一本冒犯文艺青年之书

2017年03月24日

关于“一战”已有太多著作,但精神层面的研究很少。《春之祭》从文化史角度入手,分析“一战”的精神症候

托多罗夫的凯旋

2017年03月03日

出身东欧,融入法国,研究俄苏文艺理论,这使得托多罗夫天然地缺少国界意识。他所理解的欧洲精神中的核心要素是互通,而不是敌对

未来还属于人类吗?

未来还属于人类吗?

2017年02月17日

我们究竟为何存在于世间?我们所要抵达的又是谁的未来?这或许是赫拉利这两本简史抛给读者最为绝望而阴暗的提问

人工智能 也许跟人无关

人工智能 也许跟人无关

2017年02月03日

如果人工智能真的达成了,我们会怎样?人类纷纷失业?贫富更进一步分化?或是最终被机器豢养?

2017财新新春经济好书榜

2017年01月20日

大萧条经验对解决全球金融危机有帮助吗

大萧条经验对解决全球金融危机有帮助吗

2017年01月06日

如果我们仍抱着陈旧的观念,就无法对历史做出合理的解释。解读历史,要把各种先入为主的成见放在一边,随时准备修正自己已有的认知

2016人文社科好书再推荐

2016年12月31日

新的一年开始了,书,还要读,且要多读、细读,才不愧对作者、译者、出版者,以及特别重要的,时代对我们的期待

大数据能把我们怎么样

2016年12月02日

你我未必会赞同作者的每一个推演步骤,心智或人工智能这样尚未有正解又切身的话题,在与大师对话的过程里自己思索、反驳,正是乐趣所在

如何抵御似是而非的观点和政策建议

2016年11月12日

真正的经济学家是在经济学基准上探讨问题,正确理解和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逻辑,了解争议背后的共识

末日或许很平淡

2016年10月14日

抗生素跟冰淇淋一样,人人需要人人喜欢,问题是我们会不会失去节制,不断滥用。因此,重点不在于抗生素,而在于我们究竟怎么看待与人类共处的微生物

今天我们读希腊

今天我们读希腊

2016年09月09日

我们要搞清楚今天,最好的办法是回到源头。“言必称希腊罗马”,恐怕不只是某些人的偏好,而是我们绕不过去的坎儿

古拉格的教训

2016年09月09日

这些故事的共同点是——什么都没有发生,主角都没有改变自身处境的可能。他们的一生对他们自己而言是一场奋斗,对读者来说则是一次无法挽回的教训

启蒙,从洛克、康德到“9•11”

2016年08月12日

启蒙运动从发生到现在的二三百年间,对欧洲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和平:我和你意见不同,我们不用打一仗,我们可以共存

战争是“次要之恶”?

战争是“次要之恶”?

2016年08月05日

邪恶就是邪恶,没有大小中之分。罪恶的界限因人而异,变幻莫测。如果要我从两种罪恶中选其一,我宁可不做选择

他超越了所处的时代

他超越了所处的时代

2016年07月29日

麦克尼尔认为,我们拥有单一的历史。这种历史蕴含了道德意义。我们是同一个人类,而不是被划分为相互敌视的宗教或文明集团

历史总以不同面目重现

历史总以不同面目重现

2016年07月22日

临历史深渊,人类不可救药如此,除一叹再叹三叹,还能做点什么

怎样衡量你的人生

2016年07月22日

废墟灰烬中挖出的史诗

2016年07月15日

对这样一部长篇小说,阿拉伯世界似乎无动于衷。但在当今饱受伊斯兰恐怖分子威胁和阿拉伯难民问题困扰的德国,却犹如一道划破夜空的电光石火

托尼•朱特的“犹太之劫”

托尼•朱特的“犹太之劫”

2016年07月08日

朱特一直坚持,“犹太性”没什么特殊的。他说他是美国人,是欧洲人,是自由主义者,是世界主义者,最后,只是偶然地,他还是犹太人

人,文明或者制度

人,文明或者制度

2016年06月24日

是人造成制度还是制度造就了人?这个讨论的有趣之处在于,双方不仅引进各种理论和历史案例,更结合了生存情境,使讨论更加扑朔迷离

【英文好书】欠债不还

【英文好书】欠债不还

2016年06月24日

财新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