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岁老人杨苡推出这部口述史,将那些她难以忘怀的人和事、历史和细节呈现出来。细节里隐含着历史的体温,追忆里弥漫着老人的智慧
现代人写游记,面对古迹少不了追怀古人,面对奇风异俗更要做一番大胆猜测。旅行可以让人暂时摆脱熟悉的环境,这或许就是它不可替代的魅力
技术进步的成就让人们陶醉于“现代性的力量”。但这种力量带来的普遍风险不仅被不分贫富的各国“均沾”,而且无法用感官直接触及
历史学与社会学关联密切。只有回溯历史,方能理解当下社会现象的由来;没有对当下社会的深入了解,就不可能看懂过去发生的一切
10年前的10月1日凌晨,英国左派近代史学家霍布斯鲍姆与世长辞,享年95岁。在他看来,一个好的历史学家不可能也不应该不偏不倚,恰好相反,稍微偏斜一点儿才是历史学家最合适的角度
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不能凭空地去说它好或者坏,终究要看它能不能助力社会发展
本雅明诞辰130周年之际,有必要重视他最后的文字之中紧迫的悲怆感。他的经历是特殊的,可这特殊性中包含了他所在时代的秘密
现代文明瓦解了雨林深处的文化和语言后,把村民留在残骸上踉踉跄跄地思考:他们的放弃究竟有什么意义
之所以选择写小说,仅仅是因为想要审判囚禁自己的监狱,因为相信世界的出路在于“变得更人性化、更适合居住”
零星、细微、没有多少关联的故事总是在人们的想象中组合起来,并主要以图像、符号和谣言的方式传播,最终扩充为灾难、阴谋、战争和瘟疫
贝壳、铜钱、金银等货币从被人类选定的那一天起,就在不断地影响历史进程,改变世界的面貌
当女性进入职场,她们的钱袋、自尊心以及日常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然而,她们中的不少人哪怕赚的钱超过了丈夫,在家仍被默认为应该包揽家务
坎德尔认为,观者应该跟画家一样,明白还原论在艺术中的重要性。假如我们不理解这一点,面对现代艺术就难免发出“看不懂”的抱怨
新闻制造出了一个替代性的现实,人们轻松地知道了一切,以至于对一切根本就不在乎了
审视这两个世纪以来的恐慌,我们最应吸取的核心教训是:如果我们希望有所改变,那就得看清楚事件演变的全过程,学会判断何为利用恐慌,何为滥用恐慌
史谦德的不同之处在于,他以人力车夫为核心,串联警察、商人、市民,以及多种政治势力,展现了上世纪20年代北京社会的整体面貌
他创造了个体和世界之间的巨大陌生,这种创造今天依然在赋予人类——那些不愿意被技术和传媒话语所裹挟的人类——以抵抗的力量
在讲述丈夫之死的《奇想之年》里,狄迪恩告诉自己,对于逝者要放手,要让他们走;在《蓝夜》里,她却一直在诉说,死去的女儿无时无刻不在
女性享有宪法保护的平等权利之后,仍然需要面对各种无意识刻板印象的限制,而且绝大部分刻板印象是法律的变革与制度安排都很难触及的
我们想自己高龄时怎样被别人对待,今天就应该怎样对待高龄老人。这里的两项基本权利就是自尊和自主
过去人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,马斯兰的意思是眼睛乃心灵的一部分
很多时候,出路其实就在那里,只要我们愿意去看到它
赫胥黎用苏摩表达了他最大的忧虑。如果软弱、自私、势利仍不能让α群体一事无成的话,一种充足供应触手可及的化学劝诱剂一定可以
曾经困顿无援的局外人,亦可最终成为坚定有力的破局者。这种改变意味着她们不再被动接受已有坐标象限的束缚,而是主动寻求创造性的突破、建构与革新
在真实世界中生存的吏役团体,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,也凭借着在税收、司法等诸多层面对地方政府的贡献,顽强且滋润地游走在官民之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