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
《财新周刊》总第681期
本文来源于《财新周刊》 2015年第46期 出版日期:2015-11-30
封面报道 Cover Story
不良贷款腾挪术
自点到面,自东向西,不良贷款渐次曝光,长痛短痛须作抉择
    《新世纪》周刊第681期
    舒立观察Editorial
    让气候目标催生低碳地球
    携手控制地球气温过快上升,是人类一场输不起的战争。全球民众寄望196个缔约方本着最大诚意,以最大灵活性和最高政治智慧,在巴黎达成最终协议
    编辑絮语Editor's Desk
    为何保护新闻作品权利?
    王烁
    你希望社会提供什么,就要保护什么免于随意被偷的风险。否则,谁会这么傻呢?
    时事Current Affairs
    UNESCO总干事:用多元文化驱除恐怖
    财新记者 胡舒立 巴黎特约记者 戴小萌 记者 仇一
  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•博科娃接受财新专访,讲述教科文组织在遏制恐怖主义蔓延、提升妇女地位方面所做的努力
    国防和军队改革下达动员令
    习近平六个“着眼于”阐述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总体任务
    经济Economy
    供给侧去产能
    财新记者 邢昀
    此次化解产能过剩的重点是产品同质化程度高、生产连续性强的重化工业,兼并重组应是主要手段,这需要政府决心和市场化操作
    专栏 | 控制碳排放的新战场
    鲍罗•毛罗
    未来20年,新兴经济体将成为新增碳排放的主要来源,这是其经济发展、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,发达国家和多边组织应帮助其减少负面影响
    环境与科技Environment & Tech
    环境公益诉讼为何没“井喷”
    财新记者 崔筝 孔令钰
    新《环保法》为万众期盼的环境公益诉讼大开闸门,然而,近一年过去,业界原先料想的环境公益诉讼潮并未到来
    商业Business
    再战PC
    财新记者 王歆慈 张而弛 屈运栩
    手机、平板等智能硬件日趋饱和,在微薄利润和低速增长中挣扎多年的传统电脑厂商,似乎看到了PC市场回暖的希望,但首先要做的是拿出适应移动互联时代的全新竞品
    电动汽车分时租赁风起
    财新记者 覃敏 实习记者 杜康
    市场自发萌芽生长的分时租赁公司各自为战,网点零星散布,距离一个“随时随地借车还车”的分享经济理想国还很遥远
    金融Finance
    征信市场变局
    财新记者 张宇哲 王玲
    央行低调下发征信机构监管指引,个人征信机构即将发牌,央行征信中心也将转型并持牌
    信托业迷途
    财新记者 杨巧伶 吴红毓然
    传统模式式微,新兴业务不明,信托行业的阵痛短期内难以化解
    P2P寒冬
    财新记者 韩祎
    红海竞争,问题平台遍地,上市遥遥无期,风投避之不及。P2P的寒冬已无争议,从资金监管入手,行业整顿与清理在即
    嘉能可的资本紧箍咒
    文|李盛
    大宗商品和国际矿业领域里的“剁手党”们,正在纷纷为当年的冲动付出代价
    专栏 | 重要的是投资回报率
    石磊
    投资回报率的下行,使更多的投入意味着更低的回报和更多的债务;政策的侧重点是供给端改革
    文化Culture
    逝者 | 理解作为过程的经济变迁
    汪丁丁
    道格拉斯•诺斯(1920-2015)美国经济学家、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
    开卷First Page
    一周回溯
    大事前瞻 | 美联储加息箭在弦上
    财新特派华盛顿记者 张远岸
    国风 | 中国购房客澳大利亚受阻
    财新特约记者 黄郁山
    政见 | 人大能管好政府的“钱袋子”吗?
    杨鸣宇
    心智 | 感恩,就去帮助别人
    赵昱鲲
    显影 | 严寒北京
    图 / 财新记者 梁莹菲 万家 见习记者 夏伟聪 陈玮曦 实习生 韦毅
    编读 | 答疑
    编读 | 财新视频内容精选
    编读 | 读周刊 看视频
    编读 | 封面回声
    文化Culture
    时尚 | 为什么去东京逛街?
    文、图|于晓丹
    到店里来!我相信这是日本商业在全球整体低迷、惟独他们的设计能力却未见减弱的重要原因之一。设计,一直被日本人认为是安身立命的文化本事
    专栏 | 用土豆换天花
    张明扬
    整个世界历史,乃至当下的世界格局,都被那几颗小小的土豆、玉米、红薯,还有欧洲人的那几声喷嚏,搅得天翻地覆
    专栏 | 一个爱国青年的成长
    张钊维
    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九零后青年成长故事,或许比任何的学术分析、义理辩驳、统计推敲,要来得更为真切
    阅读 | 大先生归来
    文 | 童凯思
    “还原鲁迅”,何其难哉!想到李静的剧作,竟好像旁观他人替我服了一桩苦役似的轻松——无论如何,她让“大先生”的归来,又多了一种可能